由地鐵站,鼓樓大街站下車,往舊鼓樓大街方向走。遠遠的就能看見鐘樓跟鼓樓了。
(米粒粒下車站時常迷失方向,錯認是反方向,好在同行友人方向感一個比一個強XD)
鼓樓前在元代時是北京城重要的商業區。根據古代都城「左祖右社,前朝後市」的規制,
鼓樓正處在皇城之後(北方),而且附近多有權貴宅第,不遠處的積水潭和什剎海也都是商賈雲集之所,
因此帶動了鼓樓前商業的發展。直到王府井、西單等商業街興起後,這裡才逐漸衰落。
據茶行店員指出,此處店家多為2008年(奧運)以後再興起,
而北京政府也限制居民不得增建二樓,以保持胡同景觀。今天建,明天拆,非常嚴格。
這一代有很多便宜平價的料理,包含翅吧、串吧、水餃、清真料理、麻辣燙、涮羊肉、驢肉火燒等等,
頗具知名度的姚記炒肝也在這個區域。
因為交通便利、生活機能也好,爾後十多天,我們都住在這裡。
驢肉火燒,火燒是指燒餅,驢肉火燒就是燒餅夾驢肉。
另一道是驢肉火鍋,驢肉味道有些腥,不喜歡羊肉的人可能不喜歡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這裡衛生筷、包好膜的碗、濕紙巾,有些會要收RMB1元費用。
沒用的話,結帳可以跟老闆說。第一天便因此公帳短了幾塊錢,真是嚇掉米粒的芽。
(經不願具名線民指出,其實扣掉費用依舊短了RMB2元)
比較華麗的鼓樓,門票RMB20元
開放時間:09:00~16:30
第一天到古蹟處,被這門票價給嚇著了。後來發現對岸門票錢是殺人不眨眼的。
有些還要看看值不值,不需要每個都去砸錢。
就像京都一樣吃人不吐骨頭。(我胎死腹中的京都行啊Q_Q)
鼓樓歷史上曾三毀四建。最初建於元朝至元九年(1272年)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、日、月七政,名齊政樓。
最後一次是嘉靖十八年(1539年)第三次重建留存至今。二層原本置宋代的銅壺滴漏和鐃神,用來報時,
但在清初遺失。清代起改用時辰香定更次,並設主更鼓1面和群鼓24面報時,象徵一年二十四節氣。
現在僅存一面主鼓,鼓面由整張牛皮蒙成,上面刀痕累累,是被八國聯軍所砍,陳列展覽八國聯軍的圖片、實物和模型等。
(講到明末以前的古蹟,我就會有種「哇喔!」的感覺)
廣場邊緣,有許多人力車聚集
胡同遊2.5小時,RMB180元/,4.5小時,RMB230元
大概是2人坐一輛,個子小的話,他們有時候也願意3人擠一擠。
只是這兒推銷員很煩人,一搭上話是沒完沒了,沒興趣就不要亂問囉。
樸實的鐘樓及廣場
原址為元大都大天壽萬寧寺之中心閣。明永樂十八年(1420年)建,後毀於火災。清乾隆十年(1745年)重建。
在北京鐘樓頂上,懸著一口大銅鐘。傳說在好久好久的故事裡,總有個皇帝嫌錢多,吵著想要一口更吵的大鐘。
但三年過去了還不能如他所願,你要知道,皇帝是亢壓性很低的小屁孩,
於是就砍人腦袋讓鑄鐘師傅都嚇到飆尿。(嘖嘖,一定是暴力電玩玩太多了)
負責鑄鐘的師傅名叫華嚴,他有個超正的女兒叫華生華仙。
有天華嚴下班愁眉不展,華仙問:「爹地,爹地,是不是因為火候不到?」
聽到女兒如此一說,華嚴突然豁然開朗。
鑄鐘那天,爐溫仍然上不去。眼見又要失敗的同時,一個肘擊,姑娘站得比較前面,
姑娘突然從人群裡飛奔出來,一個魚躍龍門。華嚴一把只抓住一隻繡花小紅鞋。
剎那間,爐火升騰,銅鐘終於鑄成了。
為了紀念這位為了鑄鐘而獻身的美麗姑娘,人們尊稱她為「鑄鐘娘娘」。
敲響時,鐘聲的尾聲像「鞋~」音。昔日北京城的媽媽們就會對孩子說:「睡覺吧,鐘樓打鐘啦,鑄鐘娘娘要她那隻繡花鞋啦。」
話說,住這麼多天。我倒是沒聽到鼓與鐘的聲音就是。
老太太們漫步在胡同間。
說到北京城的媽媽們,我只想到我們經過胡同的公廁,看到想說進去上一下。
進門一瞧,四五個沒門只有隔板的廁所,一個蘿蔔一個坑,真是太銷魂了。
一時之間,我猶豫了。是要打聲招呼說聲「hi!」,和樂融融地一塊拉屎,還是黯然神傷的離開?
但那四五個坑上的蘿蔔直直得盯著我、直直得盯著我,盯得我好生害羞不好意思打擾他們早晨溫腥的好時光。
我瞬間感覺自己是個外人,無法敞開心胸成為一顆好蘿蔔。沒能融入當地文化,真是失敗中的失敗!(深切自省)
爾後發現,其實有門公廁挺多的,多找一下就有了,大家不用委屈自己晾屁股。
(沒門公廁,比這張圖好一些有隔板)
照片部分感謝有力、小茜專業支援,免於大家要看米粒粒消費型相機荼毒 (=///=)>